2021年是国产机器人飞速发展的一年,外资企业整体受疫情影□响,综合竞争实力不断降低,给了国产机器人厂商迅速占领外资原有市场的机会。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进入发展快车道,产销两端持□ 续景气。
从“十三五”到“十四五”规划,都提到了要加强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,补齐短板,推动产品高端化化发◣展等关键内容,可以预见国产机器人产业有机会迎来升级换代的窗口期。纵观全球的机器人产业,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工◣业化进程¤的加快,行业也到了需要重新整合变革的关口,这样的背景对国内机器人产业来说,是否一个能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“好机遇”呢?就整个机器人产业来看, 根据智能程度的不同,可以简单分为、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,全球机器人市场▼规模预计将达到335.8亿美元,其中,工业机器人约占43%;服务机器人约占37%;特种机器人约占20%。而当@中占比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,几乎所有企业都㊣面临同一群竞争对手,那就是“四大家族”: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、德国的库卡以及瑞典ABB。其中,美的在2017年已成功收购德国库卡94.55%的股权,并在2021年11发】表公告称,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全面收购德国库卡并私有化。而在美的介入『之前,这四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份额。相⊙较于工业机器人,由于服务机器人整体的起步发展更慢,在2016年,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超130亿美元,而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刚∩起步阶段,这样的背景下,尽管传统“四大家族”占有一定的先发优势,但市场留给新兴企业的机会反而更多。而且,从机器人》消费需求来看,国内市场★的机会并不小。2020年全球年机器人销量约为35-40万台,中国市场的销量就有15万台,占比大概在40%左右。另一方面,虽然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,但自“十三五”以来,其技术水平已经显著提升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█司司长王卫明提到ㄨ,国内的精密减速器、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≡、智能控制器、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正加快突破△,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既然市场和技术实力均不缺,那我国与欧美日等国的机器人产业和企业●之间,到底差距还在哪里?想要冲向国际,国内机器人企业需要面临哪些阻力?第一点,还是要回到技术之上。在整个@机器人产业链中,可以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、中游机器人本体以及下游应用,在上♀游的核心零部件中,减速器、伺服系统、控制器是成本占比中的三个大头,分别约占46%,24%,22%,也就是说ξ 机器人产业链是一条“微笑曲线”,两端价值高,中间本体制造的价值偏低。而“四大家族”之所以能一直把持工业机器人♀市场,其优势正是在于其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这部分的关键利润点,才会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。为此,要解决≡这个“掐脖子”的技术难题,就要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,以伺服电机为例,当前其国产替代空间最高,国内企业已》占据了约20%的市场份额。同时,国内的一些机器人公司,也通过№掌握并量产核心零部件,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。如优必选科技在▃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,目前已自主开发和量产多款小扭矩舵机和大扭矩伺服驱↑动器。当前,要完全实现核心零件的国产化以及高质量的产业化,似乎仍需要再摸索一段时间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,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,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,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积累不足,原创性研究、理论研究、正向设计能力欠缺;产业基础薄弱,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、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。不过,技术难题仍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来解决,但当前国内的机器人产业,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升。而之所以面临这个境况,原因有几方面,一则,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,虽然在技术实力上持续有所提升▲,但◣正如王卫明所言,也面临积累不足、稳定性不足等问题,这导致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相对较弱╲。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、市场和技术实力的机器人企业来说,打造产业链【是其扩大市场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,而当前国内机器人№企业中,能具备这样综合实力的企业并不多。另一方面,从产品结构来看,我国机器人卐企业仍以低端产品为主,汽车、3C等行业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依赖进口。想要突破高端领域,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之外,还要面对诸如“四大家族”在商↑务关系、资金方面的壁垒,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企业的认可和信心问题,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说服过程。文章来源:智能相对论、乐晴智库、高工机器人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